编者按: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高等教育正在加速从数字化转型阶段进入智慧教育阶段,迎来“智慧教育元年”。《中国高等教育》推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专题,并于近日刊发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校长徐坤署名文章《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全文如下:
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徐 坤
◎摘 要 智能时代,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主动变革。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认识理念转变、角色转型、空间转换和纵横转接的关系中洞察新形势新机遇,在突出规划引领、以人为本、应用为王、智能集约、内外协同、绿色安全的重点中把握新内涵新特征,在加强智能交互、学科交叉、场景交融、资源交汇的过程中开展新实践新探索,推进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数智教育新范式。
◎关键词 智能技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并强调在人才培养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等重大关系[1],为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都会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教育。智能时代,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主动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信息科技的加速演进提供了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再一次进入了新的“前沿探索区”。在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被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和教学环境被重新定位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传统知识能力培养向未来创造能力培养的转变;如何推动传统教学观念向未来教学理念转变;如何推动“千人一面”的传统培养范式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培养范式转变,等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水平与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具体来看,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涉及点多面广,重中之重是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以专业知识学习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转变的需要,全面推进教育目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保障能力等的全方位改革,让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更好实现紧密联结,从而逐步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围墙”,以高等教育之力助力服务高质量发展[2]。
正确处理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四大关系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深化对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解与认识,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理念转变、角色转型、空间转换和纵横转接中应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双向赋能。
1.正确处理“新”与“旧”之间的关系,在理念转变中激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3]。当前,党和国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为我们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化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坚实底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活力源泉是思维和理念的变革,没有思维和理念的数字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就可能仍然停留在旧有的传统逻辑与惯性之中,导致在数智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迷路掉队”。处理好“新”与“旧”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当前,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仅仅依靠从资金投入、基本建设等供给侧下功夫已远远不够了,更加需要教育主体能够主动利用智能技术进行需求侧的“自我革命”。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加紧迫的意识来认识和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推动形成“转理念、转模式、转手段”的蔚然新风,以数智教育的新理念新思维来打造未来教育的新动能新生态[4]。
2.正确处理“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在角色转型中挖潜力
智能技术将为推动师生角色转型提供重要动力,“AI+教育”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将推动原有单一的“人—师”互动转变为“人—师—机”多维互动,形成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师生关系更加平等、育人方式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生态。处理好“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需求牵引、能力导向”。智能技术改变着知识的传播方式与传授能力。未来如果单纯为了学习知识,上大学或许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这样的现实问题警醒着我们,要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定位,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包括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共情能力等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助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如何助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能力激发者”“情境创设者”转变,等等。唯有把握好上述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等教育核心要素的数智转型。
3.正确处理“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在空间转换中增动力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入教育领域,教育将成为融合传统物理空间、新兴数字空间和广阔社会空间为一体的虚实结合场景,将打造出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教学与实践空间、教育与治理体验,将进一步丰富教师教的本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升学校管的能力。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价值驱动”。面向教学与管理,不论是传统空间,还是虚拟空间,能够服务教师精准地教、学生高效地学才是根本目的。近年来,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物理校园的数字空间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数字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却相对滞后,“如何依托教育新基建满足适应教改新需求,又如何以教改新需求引领构建教育新空间”,这是未来高等教育要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重要课题。总的来说,既要以“实”促“虚”,推动更多的传统教学资源向线上走、向网上聚,打造分类集成、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数据体系;又要以“虚”补“实”,发挥虚拟技术在极限空间和特殊场景实践实训中的积极作用,弥补现实科教条件的短板和不足。
4.正确处理“内”与“外”之间的关系,在纵横转接中聚合力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等新型教学组织和学习空间;要面向海外国家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学生课程共享和中国文化教育,等等[5]。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指导下,各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培育智慧校园新生态的支持政策,拿出了一系列智能技术推进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务实举措。例如,围绕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的部署要求,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在市属公办高校全面推行了“一校一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这些利好政策,为高校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提供了宝贵机遇。处理好“内”与“外”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练好内功、内外兼修”。一方面,要以更高的标准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教育公共产品。另一方面,要积极抓住政策红利,通过校校、校企、校地等各方深入合作,切实将高校教育场景的开发与验证优势转化为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与能力优势,即通过搭平台、建体系、筑生态,让更多数智教育应用在对内的纵向实践中不断迭代完善,在对外的横向辐射中作出服务示范,凝聚起校内校外、国内国外数智教育创新发展的协同力量。
深刻把握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6]。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必须把握内涵特征,加强前瞻思考,做好全局谋划,在定政策、谋举措、显特色、作示范上下功夫、求实效,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数智教育新范式。
1.突出规划引领
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数智教育改革,明确方向重于方法、把握方法又重于技术。要坚持党对人才培养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学校党委、教学科研单位、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管理服务部门“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要坚持需求导向,既要将基本建设与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又要将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贯通起来,还要将自身优势与社会力量联动起来,思考好、谋划好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顶层蓝图,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科学指引。
2.突出以人为本
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数智教育改革,为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新的可能。突出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智能技术赋能,更好实现“个性”与“精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学生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提供更多更好的教与学的选择。要加快推进专业知识要点的系统梳理,通过深化知识图谱、大模型等智能技术的运用,不断完善包括自主课程学习、人机对话学习、模拟实践训练、智能学伴答疑等功能为一体的无边界学习空间建设,全面构建纵向学段贯通、横向专业打通、内外资源融通的智慧教育综合应用矩阵,形成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互促的教育生态,更好助力学生从“知识存储型人才”向“能力迭代型人才”转变。
3.突出应用为王
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数智教育改革,应用是关键,这既是逻辑起点、又是实践重点。突出应用为王,就是要将广大师生的实际使用需求摆在优先位置,以具体应用来驱动智能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要发挥好、运用好学校知识要素多、教育场景多、应用主体多的比较优势,持续加强与学科专业新进展、人才培养新目标、产业发展新需求和业务管理新需要相匹配的数智教育应用开发,从而更好支撑以智促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这方面,应用开发要打好投入产出的“绩效算盘”,务求好用管用,不能盲目求新。
4.突出智能集约
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数智教育改革,智能集约既是基本要求、更是能力挑战,其本质就是要通过智能技术赋能,以更加智能简洁的方式来释放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面对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要加快推进技术架构简约的数字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知识要素和数据资源的梳理能力、互联能力、加工能力、交互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为更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教师教育教学与事务管理,校企资源对接与产研共创,国际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等需求,提供智能互动、获取便捷、运行高效的数智生态,让“含智量”“含数量”作为教学水平、决策质量和运营效率“含金量”的重要参考,更好发挥智能技术动力引擎作用。
5.突出内外协同
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数智教育改革,不能单兵突进,迫切需要融合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贯通起政策、教学、科研、市场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要持续加强行业企业和国内外一流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加快推进教育软硬件资源、高水平科教资源和国内外产教资源的升级与整合,这将为开辟教师育人新空间、丰富学生学习新体验、建设校际合作新平台、打造教育出海新机遇提供有力支撑。
6.突出绿色安全
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数智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没有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技术环境与应用生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无从谈起。要把握好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减量发展”这一重要契机,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模式对时空资源、人力资源等的过度依赖,提高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持续深化包括网络安全、数据保护、智能监控等在内的数字安防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向上向善”教育,让数字智慧守护好教育安全发展的技术环境与应用生态。
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7]。当前,高校应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培养兼具跨学科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体系,以应对新时代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需求,成为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这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探索打破教与学、学与用边界的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数智教育新范式上再下功夫、再出成果,以实际行动交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优异答卷。
1.坚持智能交互,加强“人”与“机”互动
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必将加速以人机互动为特征的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创新,进而倒逼现有教育教学手段发生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推动原有单一的“人—师”互动转变为“人—师—机”多维互动,从而形成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教学效率更加提升、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生态。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面向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学习需要,开发了“码上”智能教学平台,实现了包括智能问答、重点讲解、过程指导、反馈评价等功能在内的编程语言教学全过程“人—师—机”互动教学,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更为助力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以《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经测试,在人机互动学习模式的辅助下,学生提问次数、学习成绩等指标均取得显著提升。当前,“码上”智能教学平台已在全国上百所院校接入试用,为服务不同学段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学校还开发了面向全球编程学习者的海外版“码上”智能教学平台,并已向海外多国教育机构宣介,以技术创新服务教育“出海”,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分享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
2.坚持学科交叉,加强“分”与“统”互通
当前,智能技术的复杂问题求解能力持续提升,这就要求在强化学生细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以大模型、知识图谱等技术赋能学生个性化精准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借助智能技术开展跨学科知识学习与跨领域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面向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打造了“邮谱”自适应学习平台,平台打通学院、学科、专业壁垒,全面梳理整合了学校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两大优势学科群的知识单元,通过知识建模,有效实现了知识要点的“串珠成链”和知识逻辑的直观展现,更好赋能学生以复杂问题分解、按需知识学习、综合运用反馈等为重点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前,学校百余门核心课程均已在“邮谱”自适应学习平台建课,全面支持学生跨学科人机互动学习,这为学生系统理解工程问题和精准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3.坚持场景交融,加强“实”与“虚”互补
新兴技术不断丰富数智教育资源的表现形态,持续提升数智教育资源的教学交互与应用体验,加速推动教育教学向立体化、实时化、互动化发展。要加强多样化教学空间建设,既坚持以“实”促“虚”,又加强以“虚”补“实”,推动教师虚实空间创设能力、学生虚实环境学习能力等实现整体提升。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积极推进包括未来网络、空间技术、智能制造、未来健康等领域在内的八大未来产业数智化教学平台建设,助力学生在“一生一网”“一生一芯”“一生一元宇宙”等产业链真实环境中开展知识学习、科研训练和创业锻炼。同时,面向新形势下精准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开发了“邮大师”智能学伴平台,为每位新生配备一位“数字人学伴”,这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时效性较强的数字环境,又节省了教师在应答基础性、重复性问题上的时间成本,帮助大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引领和高阶能力培养之中;打造了学生成长一体化服务平台、自研了“邮小北”电子徽章,通过强化学生在校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等能力,构建学生多维画像并提供智能推荐服务,形成了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新载体。
4.坚持资源交汇,加强“内”与“外”互促
教育数字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开放共享,要强化“整合—开发—应用—开放”的建设理念,主动联合政府、教育、产业等各方力量,加强数智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数智化教学体系建设与社会化产教供需协同、集约化多维能力贯通、共享化开源服务支撑和国际化教育资源共享一体衔接起来,努力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孵化创意成果和拓宽国际视野提供更多工程问题真需求和产业实践真环境。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面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发了“智链”创新实践平台,平台汇总各类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智能技术分析,提供了完备的数字化技术路线逻辑指引和问题最小解决路径,并配套相关知识要点学习和产业实践实训资源,既能够服务学生按需自主学习,又能够助力产业实际需求与学生群体创意结合起来,更好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创意萌发—问题分解—技能学习—开发实现—验证优化—应用运营”全过程数字化育人管理。学校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并在北京市的支持下牵头开展了覆盖全市5万新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有效实现校内外人工智能课程资源互通互促。另外,为深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教育,学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牵引,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共建了“两校三地”远程资源共享实验平台和学生创新教育中心,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动国际一流高等教育资源向网上聚、向线上走,为助力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个性地学提供了智能空间新方案新选择。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9-11(1).
[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5-30(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4(3/4).
[5]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N].学习时报,2024-9-4(1).
[6]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光明日报,2019-02-24(1).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LNrju0dEhoUg4L8X3H4blg